音频下载
繁体PDF下载
简体PDF下载

 

儒家思想的传承(一)
 
 
何为「道统
 
  中国的学术思想大概分成两个大的传承,一个就是老子。老子就是从伏羲、神农、黄帝、伊尹、太公⋯⋯这样传承下来的一种玄学思想。孔子就传承了一些政治、人文方面的思想。他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传承下来的。所以,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是偏出世的、是注重心灵修养的,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性、德行、政治的。比如,孔子讲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是很实用的。当然,老子也有讲到做人做事的方法,可他更注重在清静无为、养生长寿、使人的灵性升华之类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从孔子、从儒家来看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儒家的传统思想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道统」、也是讲到「道」。孔子所传承的思想是从尧、舜、禹、汤来的。道统也是从尧、舜、禹、汤开始流传留下来的。中国的道统有四句话,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的一句「允执厥中」是尧传给舜的。
 
  尧以孝治天下,大家就公举他作首领,所以他就继承了帝位。那时候皇帝是最高统治者,那时候也是部落民族,众酋长、众部落就公举他来作皇帝。尧老了以后,要找一个继承人;他就禅让、将帝位传给舜。我们若读《史记》,就知道这当中有很多的故事。但我们只简单说到道统的来源,当尧传位给舜的时候,就讲了四个字——允执厥中。尧把这四字秘诀传授给舜;舜就继承了这四个字,他也做得不错。我们知道舜在中国古代是很好的帝王。后来,舜也老了,要找一个继承人。他就根据尧的方法来选贤与能,要找一个最好的人来传承帝位、来作皇帝,这就叫「禅让」。后来就从他的臣子里找到一个人,就是禹。
 
  我们大家都知道禹的故事,禹的父亲叫「鲧」、是一位水利官。在舜的时代,上古之时,洚水为灾,蛇龙为伍。古时候有洪水,这跟圣经的记载一样。民不聊生,各处常常发大水,有很多水患。舜就叫鲧来治水,鲧治水的方法就是围堵,他在河的两旁、就是在水源的两旁作堤防,水越涨越高、堤防也越筑越高。后来堤防溃缺,就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更大的灾祸。他也因此受了国家的制裁。有古书记载,舜把鲧杀了——将其殛之。后来,舜叫鲧的儿子禹去继承他未完的事业、去继续治水。我们知道禹治水是用疏导的方法。禹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有功于天下,对社稷民生都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舜就传位给禹。当舜传位给禹的时候,舜也把尧的那句「允执厥中」传讲给禹。不过,他又在前面加了三句话作注解。这三句话是怎么说的呢?「人心惟危」,人心越来越危险了;「道心惟微」(这里的惟是微小的微),人向道的心就越来越小了;「惟精惟一」,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就是你去详细地考察,就能找着这个「道」,也要好好地抓住这个「道」。所以,底下就是「允执厥中」,你千万不要放松。这就是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道统。
 
  从此之后,道统就成为中国的一个传承。凡是作帝王的为人处事,比如,皇帝若「有道」就是明君、若「无道」便是昏君,都是以此作为标准。比如,像宋江、梁山一百零八将,他们要造反的时候是说什么呢?叫做「替天行道」。他们造反有理,说是来替天行道的。所以,中国古时候的道统就是这十六个字,而人心败坏就是因为人不要道、不向道了。这个道跟老子的解释也差不多。
 
儒家思想更讲究实用性
 
  后来孔子对这个「道」也有诠释与说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想大家对这些话都非常熟悉。孔子就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把这些好的政治、教化、人文的思想都传承下来了。所谓「集大成」就是把这些思想通通都集合起来,作一个编辑、作一个总结,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他把中国古时候好的思想都编辑起来,并且杏坛设教。后来他做官失败了,就来教书,所以,孔子杏坛设教是中国最早、最公开的老师教授学生的形式。孔子有七十二大贤、三千弟子,他把中国古代好的思想传承都结合起来、教导学生们,所以,他也被中国人尊为「万世师表」。
 
  他教的东西也很实用,他告诉人第一要格物,第二要致知,第三要修身,第四要齐家,第五要治国,第六要平天下。所以,他这一套思想就把中国古代的精华都集中起来了。孔子实在是很聪明的,他领悟力非常强、吸收力也非常强。他把中国古代整个道统的思想都承接下来了,这是实用哲学。像老子就是玄学,老子是把神农、黄帝⋯⋯这些古代的玄学思想集中起来了。所以,当诸子百家的时候,大家都各有传承,都把古代好的思想分别集大成而发扬光大了。
 
  孔子所发扬的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治事的方式方法,他们所讲的话、作的事,都有次序地整理出来了。比如,孔子有很多教导人的好方法,像「格物、致知」在后来又发展成两个学派(因为人的领会不一样,解释也就不一样),就分成了陆派和朱派,就是陆九渊和朱熹。陆派就偏向科学方面去讲究,他们说格物是什么呢?格物就是研究物的现象。照孔子所说,关于神鬼的事情,「体物而不可遗」。「体物」就是观察万物。观察万物的现象就是格物,而致知就是增加知识。这是科学方面的。朱子又有另外一个解释,他说格物是什么呢?格是打架的意思,格物就是要抵挡物欲,不要让物质的欲望侵入到我们的心里来。致知是什么呢?致良知(良知就是灵性)。所以,后来王阳明就说,「去物欲、明天理」,不要让「物欲蒙蔽心灵」,要使心灵宁静、明心见性。这是儒家后面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所以,有时候传承下来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像佛教也有很多的派别,有密宗、有显宗、有净土宗、有禅宗⋯⋯后来又分成大乘、小乘。所以在孔子的门生底下也分了好多的派。
 
  孔子就把古代圣哲们的理论集大成、作了一个总结。他告诉人要从那里开始?首先要格物。他的格物就是抵挡物欲的意思,因为他后面就说到「正心、诚意」。那么,「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抵挡物欲、致良知,让我们的良知明亮起来。然后就要正心;这个正心就是把心对正天、对正上苍的意思。古时候的人是尊天的,比如,古时候有郊社之礼、宗庙之礼、禘尝之义,「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所以,正心、诚意都是对着天的;然后才能修身。你要抵挡物欲,要让你的良知(良心)明亮起来;然后要正心,不能歪、不能偏,不可存邪僻的心,这也就是圣经所说的。你若存邪僻的心,就装满了各样的不义(罗一28~29),就会装进许多的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功名利禄、声色利欲⋯⋯所以,人要「正心、诚意」。人要用心灵和诚实与 神交通(约四24)。所以,孔子也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你对天要诚、对人也要诚;对天是诚者、对人是诚之者。所以,古时候的文字用得都很巧妙。「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才能修身。身修好了,才能齐家、才能把家弄好了。家弄好了,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平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这不是霸王的思想、不是成就霸业。「平天下」不是说你要把天下都打服了。孔子的思想是王道思想、是以德服人,不是以武力屈服人。我们要弄清楚,所谓「平天下」就是把个人的道德、家、国都治理好了,自然就成为天下太平的一个因素,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好思想。
 
  孔子讲「道」是什么呢?「天命之谓性」。「天」就是上天、上帝,因为孔子也说,「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那时候的人都是事奉上帝的。孔子所说的「天命」就是上天给我们的本性。这个性是指什么呢?若按照解释来说,不是指人性,乃是指灵性。人里边是有灵性的。「率性之谓道」,我们随从灵性的引导,这就是道。「修道之谓教」,因此孔子教学生就是教人学道。
 
  古时候的老师有三个职分、有三个责任。这三个责任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一就是传道,要把道传给弟子门生。第二是教授一种本事。当老师、当师傅,就是要教授学生技艺,所以,孔子就授六艺。现在教的就很多了,有国文、地理、历史、数学、电脑⋯⋯甚至还有医学。现在大学也分了许多的学科。从前就是六艺,有数、有书、有御、有射、有礼、也有乐(音乐)。第一是传道,要把道传给人。第二是授业,要教会学生技艺。第三是解惑,学生们有了疑惑若问老师,老师必能回答。老师要帮学生解惑,假如,自己解答不了,就要像孔子一样到图书馆去找资料、或像他到老子(守藏吏)那里去请教。所以,老师的责任就是三个——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孔子是很好的老师。
 
  那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就是说,你不可有一会儿离开道。中国的道统就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越来越危险,向道的心都没有了。人心里没有道、没有天命的(灵)性,人心就越来越危险了。道心就是顺服灵引导的心。「可离,非道也。」你一离开道,就会做坏事。「道」是路的意思,「非道」就是走错路了。所以,孔子传道是传什么呢?传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若根据孔子的说法,现在的学校都应当叫作「修道院」,现在的老师都应当叫作「传道人」。可现在并不是这样,现在的修道院是指着那些离开家、离世避俗去修道之人所在的地方,现在的传道人是指着那些牧师、那些传教的人。其实古时候不是这样定义的。所以,孔子传承了中国的道统,并把它发扬光大了。孔子也把怎样做人做事为正的道理教得很清楚。
 
  并且,孔子也对于应当怎么求道有一个说法。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就教导人怎样去追求。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要怎样接触道呢?你要研究万物、要观察物理的现象。这也就是要「格物」。「事有终始」就是要把事情的开始与末了(结果)都能够考察出来;「知所先后」就是懂得先后的次序。这样,你离道就不远了,「则近道矣」。我们若按现在的翻译来说,孔子所讲的是什么?是非常包罗万象的。「物有本末」,这是指科学家;科学家就是寻求物的本末。「事有终始」就是指哲学家;哲学家就是用他的思想想出事情的终始。「知所先后」就是序昭穆、排次序,那就是指人文伦理学家。这也就是说,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是一个哲学家,你也是人文伦理学家;你找到了物的本末,你知道了事的终始,你已经能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离道就不远了。孔子这话说得也是非常对的。现在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人文伦理学家,大多都是信主、信耶稣的。因为耶稣是太初的道,「太初有道」(约一1),「道成了肉身」(约一14)。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所讲的道是什么道呢?孔子所讲的是「人道」、是做人治世之道、是「中道」。孔子也叹息说,「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对天道是非常羡慕的,但他却不能够懂得。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不能怪力乱神。对于不知道的事,最好不要乱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的事就别乱说;把你知道的讲出来就好了。所以,孔子说他不敢讲天之道,「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他想知道这更高的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若知道了这种天道,你早晨知道,晚上就死了,也无怨无悔,没有懊悔、没有遗憾,那是好极了。所以,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国最好的代表。
 
  最近我在澳洲就看到澳洲的经济非常差,不只于澳洲的经济差、美国的经济也差,他们的物质文明发展太快,消耗和生产都已经过剩了,结果就造成整体经济开始下滑。因为人一旦养成坏习惯以后,再想收手就很难了。然而东方的经济却发展起来了,像东方的四小龙都发展起来了,所以澳洲人很稀奇。我在堪培拉讲道的时候,有很多在大学里研究经济学的教授们,有时候我们聚到一起,他们就问说,「为什么东方人能发展出经济奇迹?」我说,「这都是受孔子的影响。」他们很诧异,就说「为什么是受孔子的影响呢?」你看这很清楚,孔子说「生财有大道」,发财也有发财的道理。他只用四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孔子这话说得很简单,意思就是生产的人要多、吃饭的人要少;生产的时候要快快地做、努力地做,「疾」就是快、努力;「用之者舒」,到花钱的时候要慢慢地花、节省地花。这就是传统的思想。「生之者众」,人不可以吃闲饭,每个人都要做工,生产的人多,吃的人少,做得疾,赚得快,花得慢,这样钱就多了。
 
  你看现在澳洲的情形恰好相反,搞社会主义、搞社会福利。当然这种福利制度是不错的,政府拼命向有钱人抽税,谁赚得多,谁抽税就多。人民就享受物质文明,用信用卡提前消费,还没有赚到钱就都花光了。这是「为之者不疾,用之者疾」。并且,他们干起活来还懒洋洋的,还要罢工、还要争取更多的福利。可用起钱来的时候一点也不节省,还没有赚到钱就先花掉了。这种国家制度就造成「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做事的人越来越少,生产力越来越差,但拿福利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有好多人能做事也不做、有一点理由就不做了,能够向政府要钱就向政府要钱。像这样怎么能够富足呢?
 
  但孔子的道理在台湾、在日本、在新加坡、在韩国都有影响。像香港也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日本也是儒家思想最强、韩国也是儒家思想最强,所以,东方人是勤俭的民族,以勤俭理家,大家都刻苦去做、奋斗去做。大陆有一段时间是破四旧、是打倒孔家店、是批孔、斗孔,大家不要孔子的思想,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以,我们明白,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国家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不能够没有一个好的思想,但孔子所讲、所追求的还是人道。自古以来就说「道不可须臾离也」。
 
儒家思想更注重人的理性
 
  天命还是人里面最高的东西、是天赋予人的灵性。但怎么知道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灵性呢?因为后来还讲到一个性,就是「食、色,性也」,吃和色欲(情欲)也是性,但你要发乎情、止乎理,你要做得合乎道理,不逾矩、不越过礼。所以,孔子注重礼。中国古时候讲到性,一个叫作理性、一个叫作兽性。「食、色,性也」就是肉体的兽性,这跟野兽是一样。理性就是「天命之谓性」,就是天理、良心。所以人有两个性,一个是人性、一个是兽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你要顺着理性去修这个道,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讲仁义道德,来发挥人性、培植人性;刑罚就是克制人的兽性。自古以来就是用这两个法子,一个是刑罚、法律,一个就是教育。用教育来提高人性,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用刑罚、用监牢、用各种加在人肉体上的痛苦来克制兽性。你若伤害别人,你像野兽一样去咬人,就要把你关起来,饿你、让你吃的少⋯⋯像这些方法都是中国古时候所用的。一个是提高人性,一个是打击克制兽性。所以,中国古代圣贤施教治世是提倡法律、提高教育道德,这是他们所用的方法。
 
  老子那一派是修养人的灵,其实在儒家里也有修养灵这方面的内容。儒家在修养灵的这方面后来也发展成一派,像龙门子、玄真子⋯⋯这些在诸子百家里都是很有名望的。他们也说到五个步骤,第一叫作「斋戒」。斋就是吃斋念佛的斋、戒是守戒的戒。但儒家的斋戒跟佛教的吃斋念佛守戒完全不同。儒家的「斋戒」是什么意思呢?斋就是要讲卫生、要干净;像洗头、洗澡、沐浴,就叫斋。戒就是有规律,不是戒什么、戒什么⋯⋯乃是饮食有定量、作息有定时,一切的事务都按照次序而行。也就是说生活上要讲卫生、要规律化,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古时候儒家讲究要衣冠楚楚,就有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然后要「安处」,就是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静坐、或者睡下来都可以。
 
  坐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矩,要坐南朝北,要坐在南方、面向北方;睡下来的时候也有一定的位置,要头东脚西。然后要「存想」,你安静下来以后,要收束你的思想。此外,存想还有一些口诀。「安处」就跟道家的打坐、跟佛家的禅定差不多,等安静下来以后要存想。要存想到什么时候呢?就是「坐忘」,就是物我两忘。等集中思想以后,就把「物」和「我」都忘掉了,无物无我,没有我、也没有物。到了这种境界以后就是「神解」。神解的意思也就是可以未到先知、预知未来,可以万法通神。
 
  儒家也有这么一套东西,我们再说它有五个步骤,第一是斋戒,第二是安处,就是安静地处在一个地方。安处在孔子的思想里也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人一定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坐,明窗净几焚香。那么,静坐在那里干什么呢?静坐的功夫在思、虑、得。他在那里要思、要得、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存想。存想以后要坐忘,要到物我两忘的地步、人与天地合而为一。这就到了神解,万法通神,能够预知未来。所以孔子到了老年,看见麒麟就哭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我们就明白儒家也有一套灵性修养的方法。不过他们不注重、不深究所谓的修炼,只是把灵性修养当作抵挡物欲、格物的一种方法,因为当人一治事的时候、人一落入繁忙的事务里,灵性就不行了,所以,他们更注重理性,要克制兽性、提高人性(理性就是人性);他们不是在灵性里去追求,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耶稣基督就是孔子、老子所寻求的「道」
 
  孔子到了老年,也想知道「天道」。「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比孔子更积极,他就挂冠、不做官了,跑去寻找道。但孔子只是在叹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只是想知道,而不是去寻道。所以,主耶稣也说,古时候有很多先知、君王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到。这节圣经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就说明了古时候有很多人都想知道主耶稣的道,耶稣就是「道成了肉身」。我相信孔子、老子若看见主,第一个就先信了。古时候的人都想知道这个「道」。我们来看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16节就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主耶稣亲自说的,「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太十三16~17)在路加福音第十章提到,还有君王也想要知道这事(路十24)。
 
  但古时候的这些先知、义人、君王都不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道」还没有成为肉身。像孔子就比主耶稣早了五百多年。耶稣是按照一定的时候,才道成肉身,降生在世界的正当中。人类所聚居的三大洲正当中就是迦南地,迦南也叫世界的肚脐儿。那时候,耶稣道成了肉身,降生在犹太人中间。犹太人就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 神的选民,他们不属于万民、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他们是独特的民、是从万民中被拣选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预备 神的儿子降生。所以,孔子要听「道」,却没有听到;老子要找「道」,却没有找到。而我们现在能够得到这个「道」,因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道成了肉身」—— 神的儿子来到了地上。我们真是高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比古时候的圣贤、义人、先知、君王更有福气。因为我们赶上了;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了。我们真求主让我们从这个比较中,知道我们是有福的。
 
  儒家所修的是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也是在修人的那一点灵。不过他们不太注重修炼,以至后来这种说法、这种「格物」之前的功夫就都失传了。因为他们要追求的知识太多、要研究的东西太多,尤其是「格物」的思想演变成研究物理现象以后,就没有工夫再去「致知」了。因此,儒家对于灵性的追求也就越来越疏远了,只追求做人做事的方法。可他们还是有慕道的心,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需要有一条路,能够出死入生、能够解决生死。所以,孔子到了老年,看见麒麟就落泪了,他知道老之将至、人之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