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祖老子的思想
老子生平简介
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纯粹来说,中国的国教就是道教。佛教是从印度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才是我们自身文化里所有的。那么,道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要从中国的古书里,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里来认识、来了解。
关于老子,我们先把他这个人的历史来稍微地说一说。老子生活在周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春秋时代、东周列国势力已然分据,不过还没有到七雄争霸的时候。老子在周敬王的时代作守藏吏。守藏吏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也就是国家典籍保存机构的负责人。
古时候的书籍不像现在这样印刷精美、装订整齐。古时候并没有书本,只有简册。「简」是什么呢?简就是在许多的木头板或竹子板上刻字,然后把它们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为「册」。当然,也有用到一些甲骨(甲就是乌龟的盖子;骨就是牛的大胯骨,那一块很平、很大的骨头),然后,把它们采集起来,在上面刻字。甲骨在殷商的时候,都是用来作卜文的(卜文就是算卦),所以,甲骨文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那么,周朝就继承了三皇、五帝、殷商所传流下来的文化,收集了很多的甲骨文和简册。所以,册子的「册」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就是一片、一片的板子(用木头板或竹子板都可以),先在板上刻字,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就成了册。另外,典籍的「典」字也是一个象形字,「典」字就是一个格、一个格所组成的架子,架子底下还有两个脚。像现在我们写的「典」字是六个格,是不是?古时候,你画多少个格都可以,底下加两只脚就行了。那就是一个书架子,把穿好线的册子、简册,按类放在格子里,就是「典」了。所以,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象形文字就很能告诉我们古代的生活光景。
老子是一个守藏吏,就是管这些简册、典籍的,并且他也管了很多的年代。按照历史上说,老子活得很长,大概活了一百七十多岁,所以,他管典籍管了很久。连孔子有问题也都要去找他求教。因为那个时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藏书的,若有了问题就要到图书馆里去查资料(这就跟我们现在的情形差不多)。孔子删春秋、订礼记,述而不作,整理了中国古代的着作,拿来教学。所以,当孔子修订礼记,对周礼或殷商的礼、古代的礼节有不清楚的时候,他就要查资料,可他自己又没有这些藏书,那要怎么办呢?那时候,他就去问礼于老聃。因为老子作图书馆的馆长,孔子就到国家图书馆去请教、去问,说「我能不能借这些资料,来看一看古时候的礼节是怎样的。」可是老子说,「这些东西很乱,你若去找、去看,要费很多的功夫,这些资料你也不能拿走。这样吧,你有什么问题就问我,我告诉你好了,因为我都看过,大概也都知道。」老子是那时候的守藏吏,他天天守着这些古籍,也看得非常多、非常清楚。所以,孔子问礼于老聃,这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
老子就把中国的古礼都一样、一样的讲给孔子听。比如,禘尝之义、郊社之礼,还有婚丧嫁娶、饮食、服饰⋯⋯都有规矩。你若读《礼记》就会看到连吃东西都有规矩,连切肉都不能切得不方正⋯⋯实在有很多的麻烦。比如,喝酒也有许多礼节,要先举起来、要先敬天,还有古时候所用的器具,像我们现在知道在铜器里有角、爵、尊、杯⋯⋯这些也都有讲究。此外,郊天有郊天的礼节、宗庙有宗庙的礼节⋯⋯所以,孔子订礼记、删春秋,就曾经向老子求教,把各种的礼节都问清楚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
老子读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典籍。因为在周朝以前,这些专门学问的古籍都是收藏在帝王之家,普通老百姓不可以收存。直到周末、春秋时代,好多古籍才流落出来。那时候才兴起各样的学术研究,叫作「诸子百家时代」。在那之前都是由皇帝收藏的,不可以随便拿给别人看。你若作哪一类的官,才能拿那些相关的典籍来读一读。那时候的古籍都是由政府整个控制的。直到汉代以后,学术自由之风气才开放、古籍才流落到民间。春秋时代,周皇室不振、政局混乱,许多东西才流出来。但这一流出来,就形成了诸子百家。很多人各得一类的学术典籍,又进深地研究、继续地发展,就变成了专家。所以,到春秋以后,周朝衰败,国家所收藏这些典籍就流落在外,才兴起了诸子百家。中国古代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的。那么,周朝皇室的收藏是非常丰富的,历史历代的古籍都存在那里。并且,由守藏吏老子来管理,他因此看了很多的典籍。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寻道
等到他一百七十多岁、年纪太大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总归要死。然后怎么样呢?他就向皇帝请辞、要辞官。他说,「我不能做了,我年纪太大了,我要辞官。」可那时候能够管这些古籍的人并不多。这些古籍好像什么呢?就好像现在各国所收存的国家地籍图。比如,中国古时候有管土地的地籍图,这个东西在好多地方都是父传子,因为这个东西很乱,没有人能轻易找得到,一般都是一个人管一辈子。比如,地政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他就对这片地区了若指掌,他才知道哪一块区域是怎样的情形;别人就不容易掌握。并且,以前的记录方式也非常不容易,像四围的情形左边挨着哪里、右边挨着哪里,地形又是怎样⋯⋯那时就是用一张纸、用地契记录的。至于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只有管地政的人才知道。所以,这种职位不容易换人,不光不容易换,有时候甚至是只传给儿子的。像中国古时候管史的司马迁,也是由他父亲传下来的。所以,老子也是一样的情况,那时候的典籍很乱,不像现在的图书馆有电脑作业、有目录,一按按钮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有哪一本书了。
那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全凭一个人的记忆力,只有他知道哪一个是哪一个、哪一个是哪一个,这一堆是干什么的、那一堆是干什么的⋯⋯所以,皇帝一听说他要辞职,就很害怕,担心将来若要找什么古籍就找不着了。甚至有时候,皇帝还要仰赖他。比如,古时候的政治观念是非常尊古的,他们都不敢违背古代所留下来的制度,都要把古制查出来、好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办。一个新皇帝登基该怎么办⋯⋯都要到图书馆去查。老子若离开了,可不得了了,也没有时间再训练一个新人。皇帝就不准他辞官,说「你还能做,你年纪还没有那么大,现在赶快派人来学。」所以,老子辞官三次,皇帝都不准。
后来,老子想,「你既然不准,我来个挂冠而去。」那时候,古代的人戴一种帽子,叫作「冠」,皇帝戴的叫「冕」。所谓「冠冕」、他所戴的帽子就代表他的职位是什么。像我们中国清朝、明朝、宋朝都有乌纱帽。武官就是「盔」,文官就是「冠」,他戴的这个。像清朝官帽上「顶珠」的颜色,后头「翎」的样式,都代表这个人的官职。在老子那个时代,「冠」就代表他的官职。那么,他把帽子摘下来、挂在门上,就叫作「挂冠而去」。他干脆不辞而别,就走了、就逃跑了。古时候的交通工具也很麻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也没有现代的新式交通。那时候,民间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牛、大水牛。老子就骑着一头青牛,拿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了一些他要读的、竹子板或木头板作成的简册。所以,中国古画上画老子骑牛,他还带着一个包袱,里面都是书(其实不是书,而是简册)。这样,他就逃跑了。
皇帝一看他走了,这可麻烦了,就赶快下诏通知各关口的「官驿」,这是什么地方呢?那时候的阳关大道都是经过两山之间,叫作「驿口」。每一个城市都有关、有官驿,也就是有军队守在那里。所以,皇帝就下诏、画影图形送到各关口,并不是要抓他,而是要「请」老子回朝。哪个官驿若看见这位老先生,就要把他请回来,不可以让他走。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得很早,那时候就把老子的图形描绘出来,用诏书发到各官驿,要请他回朝。
老子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地方。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地方就叫「函谷关」,大概位于现在的陕西境界。当老子走到那里,把守函谷关的人被称为「关令尹子」,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姓尹、也许他的官位就叫「关令尹」,中国古书中也有他的着作,叫作《关尹子》;他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思想。那么,关令尹把守函谷关,兵丁就来报告,说「现在有一个老头骑着牛来了,他要过关,但看他的样子就跟图上画的一样。」关令尹就赶快跑出来,一看果然是老子。为什么关令尹认识老子呢?这关令尹还算是他的学生,关令尹也是一个高级官员、是边关的大吏,每年都要到朝歌、听老子讲历史、讲解中国的古制。这也算是老子讲学,他是替国家作报告,但不像现在的施政报告,他是介绍风土人情、历代的历史和古制,所以,这关令尹也算是他的学生、听过他的课。
关令尹一看见老子就赶快下马。那时候,只有官能骑马,民不能骑马。那时候,马是战具,只有军队能用、将领们能骑。那么,关令尹就请老子下牛,说「老先生,请你下牛、到驿馆里,我们要招待你。」老子说,「你是谁?」他说,「我是关令尹,您不记得了吗?」。据说那时候,老子已经一百七十多岁了。于是,老子就被接到驿馆里。关令尹说,「现在皇帝有诏,各官驿都要找你,但不是抓你,而是要请你回朝。皇帝不让你走。我看你是不能走了。」老子一听就对关令尹,说「你大概多大年纪了?」关令尹说,「我也九十岁左右了。」老子就说,「人有生老病死,人老之将至,死就跟着来了,对不对?你看我都已经一百七十多岁。我读了很多的书,我觉得我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超生死的问题。我不能坐在那里等死。但皇帝不让我走,要让我继续工作下去,我就对他说我要去寻找一个东西、要解脱生死的问题。你看,我若找到了,对我们大家、对老年人都有好处,对不对?你看,你也老了(关令尹当然也是胡子一把了)。我去要寻找一个至高的东西,我若找到了,我们就都可以了生死,这是古书上说的、是确实有的。」关令尹一听也动了心,说「真的有吗?」老子说,「有。我在古书上读到了,自古以来的古圣先贤都知道有这事。我若找到了,我们就可以解脱生死。若找不到,那也没有办法了。」那么,关令尹就说,「我若放你走,我就要担关系、担责任,皇帝会怪罪我的。但你要找什么?请你把你所要找的写出来,我看看有没有理由。假如,理由充足,对大家都有益处、对人生都有益处,我就担这个责任放你走。不过还有一个条件,你若找到了,你一定要回来告诉我,我们大家一起得这好处,大家都能超脱生死。」关令尹很心动,老子就说,「好,你预备竹子板和刀子(不是预备笔墨了),我写给你。」
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描述的「道」
老子就住在驿馆里,写了一本书(应当说是刻了一本书)。在孔子从前,字都是拿刀子刻的。所以,古时候都是篆字,横的也是直的、竖的也是直的。为什么是篆字呢?因为篆字、籀文不能点、勾、捺、撇太多,一定要直的。所以,老子用刀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道德经》。那么,他要找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就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老子在第一篇里,就把定义写出来了。
他说他所要去寻找的,就是「道」。「道可道」,这第二个「道」就是「说」的意思,道可以说。但非「常道」,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给道起一个名字,但也不是普通的名字。「无名」就是说道无名的时候是天地之始,天地都是由祂而出来的。「有名」就是万物之母,万物都是藉着祂造的。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假如,我们不被物欲蒙蔽,能够心里空灵,当我们去观察万物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道」是多么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假如,我们从人生的需要里去观察,就知道有很多的诀窍、很多的窍门。「同谓之玄」,有名也好、无名也好,或是观其妙、或是观其徼,这两个同谓之玄、都是很奇妙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是奇妙、奇妙。「众妙之门」也可以写成「万妙之门」,所有奇妙的事物都是由此发生,这是一个总机关。老子说,「我要去找的就是这个。」后来,他又用了很多的法子来解释。因为《道德经》的内容太多了,我们不能全部去念。当然,里面也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他所要找的东西,在《道德经》里有特别的说明。
我们再来念几处,老子在第六篇功用篇里说,他所要找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冲(冲就是冲开水的冲),道把祂里头的功能冲出来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就是说道的能量非常高,道冲出来以后,祂的能量还没有使用完。渊兮(渊就是深渊、渊博),「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的能量太多、太大了,道冲出来以后,祂的能量还没有使用完。「似万物之宗」的意思就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是藉着这个道冲出来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话若要解释可不得了,这是哲学上最高的一种意境。不过,我用简短的话来说、用现代语言来说,「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就是你若细细地观察每一个小光线、每一粒小灰尘里都有道的能量。也就是说,道冲出来以后,道的能量还没有用完,所以,创造出宇宙万物的能量太大了,而「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每一个小光线、每一个小灰尘里都有道的能量。「湛兮似若存」(湛是清澈的意思),这里就清清楚楚地说明,道是存在的、是有的。「吾不知谁之子」有些版本也会加上两个字,作「吾不知其为谁之子」,意思就是我不知道祂是从哪里出来的、祂是谁的子。「象帝之先」,就是说祂在宇宙万物万象和一切执政的、掌权的帝王古圣先贤之先就有了。
这道是怎么来的呢?后头又有一些说明,我再来念几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还没有天地万有之先,就有了道。「有物混成」就是说祂里面包罗万有。「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是先天地而生,祂包罗万有、有物混成(混就是一切都在祂里面的意思)。「寂兮寥兮」就是没有声音、也看不到,就是无影无声的意思。「独立而不改」,祂是自我存在、永不更改的。「周行而不殆」,祂在那里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为天下母」,宇宙万物都是从祂而来的,祂为万物之母、万物之宗,祂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祂叫什么名字。「道」这个字是老子给祂起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假如,勉强来说就是「大」。「大曰逝」,大到不能知道、也看不见。「逝曰远,远曰反」,远得不得了,无边无际;且越远越反,其实又在眼前。老子说,「我不知道祂叫什么名字,我给祂起个名字叫『道』。」「强为之名曰大」,祂叫「大」也可以,祂大得不得了,大而化之,圣而不可知。「大曰逝」就是大到不能看见、大到没有法子找到。「逝曰远」,远得不得了。「远曰反」,反而近了,就在我面前、在我里边了。道就是这样,这是老子的解释。
后来他又解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他说,道为物,惟恍惟惚。恍惚的意思就是你根本找不到、看不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万象都是藉祂而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万物又是藉祂而生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虽然祂没有声音可听,也不知道祂在什么地方,但一切的精华都在祂里边。「精」也就是百物之精,也就是中国人后来所说「精、气、神」的那个精。「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里边有精,就是一切的精华;也可以说是万物之精,就是各类的元素都在其中。「其中有信」,道里边有信,就是排列整齐,或者说是有物有则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不只是万物之宗,更是万物之奥妙。这就是老子的解释。
从「道家」到「宗教玄学」的演变
老子说,「我所要去寻找的就是这个道。」后来关令尹就被他说动了,他越听越有道理。因为老子是很有学问的,老子把《道德经》写出来以后,就把关令尹说动了,于是他就说,「好,我豁出去了,我放你走。你若找到了道,一定要回来告诉我。」然后,关令尹又留老子在那里盘桓几天,又给他添了一些行路用的装具和食物,并且又和老子谈了一些话,说「你心目中的这个道、你所要去找的这个道到底是怎样的?」所以,老子除了写《道德经》以外,又传授了一些话给他。后来,关令尹也作了一本书,叫作《关尹子》,这是中国古籍里一本很重要的着作,他进一步解释了老子对他说的一些话。我想我们中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奥妙的思想应当看一看这些书。老子所讲的话是很具体、很简单、很扼要的,关令尹就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甚至后来庄子就把它变成了一种哲学,就是所谓的「老庄哲学」,其实更像是形而上的玄学。他们把老子所讲的内容再解释一番、再加以深入地演化。另外还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列子。这些都算是从老子那边得来的教导,他们所写的东西都非常好。这些就算是道家了。后来的人就把老子变成道教的祖先。
对于老子所讲的内容,有一部分的人把它当作哲学,有一部分的人把它当作玄学。若当作哲学来看,就是专从理论上去钻研的;若当作形而上的玄学来看,就衍生出一个宗教,就是中国的道教。其实,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时候,有十大家,像法家(法家就注重法律方面)、兵家、阴阳家⋯⋯后来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传承,就变成一种派别。不过,老子的思想非常高,讲到天地万物的奥妙、讲到万物都是藉着道来的。他说,「我要去找这个道,我若找到了,就能超脱生死、就得道了。」甚至后来有人传说「一人得道,全家升天」,若得了道就可以羽化登仙。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很厉害,他们也发明出很多很多的派别。
最后老子要找的这个道,找到了没有呢?关令尹后来就没有再见老子了。中国历史书上也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不知所终(「终」是终了的终);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但这也糟糕了,就有一批人说老子已经成仙了,并且还给他加了封号,叫「太上老君」,说他已经成为三清教主了。那就是道教后来所流传的,说老子在钟南山得道了。他们把不知所终的「终」,变成钟南山的「钟」了。可见中国人的附会之力非常强,非常会假借传说。当然,一些愚人,一些没有考察、不懂考察的人,就会跟着相信,认为老子在钟南山得道、已经成仙,成为太上老君、成为道家之祖了。他们就用这个说法把道家变成了宗教。
但说实在的,老子是把中国古代对于天地万物的来源作了一个总介绍。他说得非常好,他说,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人又把阴阳家和道家混到一起,变成阴阳八卦了。阴阳家的阴阳八卦,就说到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八卦,共构成六十四卦。他们再往后发展,就变成易经里的一套东西。所以,中国古代的这些学术有时候都是传来传去的。
耶稣基督就是老子所寻找的「道」
我们讲这些内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大家有一个认识——在中国古代的思想里有一个「道」。老子只是集大成而已,他不过是把中国最古老的、所传承下来的思想都总结起来。有一个「道」为万妙之门,祂真正是一切奇妙的门。祂先天地而生,在没有天地万物之先就存在了。并且,在一粒灰尘里、一束光线里都有祂的能量。那么,祂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不知道,老子说「吾不知其为谁之子,象帝之先」,祂是在宇宙万物万象和一切有权的之先。弟兄姊妹们或者朋友们,我可以告诉你,圣经对耶稣的介绍正是这样说的。我背几节圣经给您听,第一就是「太初有道(在没有天地万物以前就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万物都是藉着道造的,祂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约一1~3)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藉着道造的。后来,「道成了肉身」(约一14),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道来到我们中间、来到祂所造的地方。圣经约翰福音也说,「祂到自己的地方来」(约一11)。世界是藉着祂造的,万物都是藉着祂造的;最后,祂道成了肉身,来到地上。
并且,道是在天地之先。圣经里也是这么说,在没有天地万物之先、在天地万物还没有被造以前,从亘古,耶稣就在那里(箴八22~23),祂自我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经里又说,耶稣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3),祂的能量支持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运转不息。祂周行而不殆,祂的能力在那里运行不停。说实在的,人没有法子给祂定名字;在古时候祂也没有名字,只叫「道」。「道曰大」,祂是大(诗四十八1),大得不得了、大到不能想像。「逝曰远」,没有法子想像祂有多古远。但祂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心里,这就是道。每一样东西里都有祂的能量,每一个光线、一个灰尘里都有耶稣的能量。祂就是 神的能量被发表出来,并创造了宇宙万物,因此,万物都是藉着祂造的。
在歌罗西书第一章第15到17节说得更清楚了,「爱子是不能看见之 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者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祂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祂而立。」亲爱的朋友们,圣经就把老子的话都解释出来了。老子说,「吾不知其为谁之子,我不知道祂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我们知道祂是爱子,是父怀里的独生子,是从天上的 神里面出来的一个独生子,是 神的儿子。祂从 神里边出来,所以叫作「子」。天上的 神是「父」,是老根,是万有的总根源。子从父里面出来,就带着 神的能量。祂这个一发表,就变成「道」;道就创造了万有。所以,我们一读圣经就知道老子找来找去的就是这个道。那么,找到道是不是能解脱生死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约五24)耶稣来,确实是要为人类解决死的问题。
但老子那时候很麻烦,因为在那时候耶稣还没有道成肉身、来到地上;那时候耶稣是「太初的道」,祂在天上、在荣耀里。那老子要到哪里去找呢?他找不到。所以,人类枉费心机去找,去寻道、访道、求道、修道,可弄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这个道。甚至后来人也把这个道弄乱了。直到「道成了肉身」、来到地上,这个道才向人显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道成了肉身、来到地上,人才能够找到祂。我们今天真是有福气!假如,今天把耶稣的道理讲给老子听,老子第一时间就赶快信,他马上就接受了,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找这个道,他想要超脱生死。耶稣也说,「⋯⋯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约五24)耶稣来就是要解决死的问题。祂就是道,道就是来解决死的问题。历世历代的人都去修道、都去找道,都是为要得道;好在得道以后,能够超脱生死。
接下来,我还要讲到一些道教的演变,以及他们后来用什么法子去修炼。他们不仅把老子所寻求的道变成了一种玄学,并且也变成了一个宗教的修炼方法。今天我们开头就讲到中国的道教,就是要让人明白老子所找的就是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